“希望学子”心向党 红色基因代代传

发表时间:2021-08-25 14:04:38

从1989年至今,希望工程帮助数以百万计的贫困家庭青少年圆了上学梦,他们成长为奋斗在祖国建设各条战线上的栋梁之材。

30多年来,希望工程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和支持。邓小平曾两次以“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向希望工程捐款,并为“希望工程”亲笔题词;2019年,希望工程实施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希望工程“把希望工程这项事业办得更好,努力为青少年提供新助力、播种新希望”。

在希望工程的资助下,青年学子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爱,他们满怀赤子之心、感激之情,将个人成长发展与祖国繁荣进步结合起来,把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组织开展了“希望学子为党旗争光”“希望学子向党旗致敬”等活动,“希望学子”纷纷晒出自己和党旗的合影,庆祝党的生日。已经参加工作的“希望学子”表示,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会力所能及地为身边的青少年办几件实事、好事,传递当年希望工程带来的那份“温暖”。

希望工程 为梦想插上翅膀

如今在云南省普洱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作的罕素琴,对上学时的困难依然记忆犹新。

罕素琴还记得,小时候每学期300元的学费有多难凑齐。她要和父亲省吃俭用好几个月,东拼西凑才能交得上。小学二年级,在希望小学老师的推荐下,罕素琴通过希望工程得到资助,情况才有所好转。

2012年,罕素琴考上了云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专业,可父亲的身体却越来越差。“我想过放弃,想过要和很多同学一样,出去打工挣钱。”她说,就在那时,希望工程再次出现。最终,她申请到“中国茅台·国之栋梁”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助学金,顺利走进大学。

对更多的学子来说,希望工程不仅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还为他们的人生创造更多可能。

在武汉市黄陂农村长大的冯松曾是留守儿童。从小他就害怕上学和考试,对学习也逐渐失去了信心和热情。2008年年初,冯松得到了希望工程的助学资助,并通过希望工程受到来自社会的关心。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武汉市江汉区友谊青少年空间。在这里,他不仅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会了舞蹈,还在与酒店大厨、美食家一起烹饪美食时,发现了自己对烹饪的热爱,萌生出做一名厨师的想法。

初中毕业后,冯松考上武汉市第一商业学校。在校期间,他刻苦学习,代表学校参赛,在全国烹饪大赛中获奖,被保送到武汉商学院继续深造。

如今的冯松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成长为技艺高超的厨师。冯松没有忘记希望工程曾给他的关爱和鼓励,他经常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出时间,来到自己曾经学习过的青少年空间,陪伴和他曾经一样有困难的孩子。

希望工程在资助学生的同时,也激发了青少年对党和国家关怀的感激与追求进步的热忱。

来自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吐鲁番市的肉先古丽·依明,现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她曾接受过包括希望工程在内的多项资助。她说,“正是因为国家的各类助学政策和社会的公益助学,为我的求学路提供护航,我才有勇敢追梦的力量。”刚上大学,肉先古丽·依明就积极主动向党组织靠拢,并在大四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希望学子” 传递爱心的桥梁

大学毕业前,陈统昌没想到能回到云南省团腾冲县委工作。

他与团县委的缘分从大学前开始。2010年,陈统昌考上云南财经大学,由于家庭困难,他申请到了希望工程项目“爱心圆梦大学”的资助资金,顺利走进大学。

毕业那年,当看到团腾冲县委的招聘消息后,陈统昌“怀着激动、感恩的心情”报考了相关岗位。参加工作后,他帮助了更多的青年学子,组织、参与了腾冲市“爱心圆梦大学”“彩虹助学计划”“爱心包裹”“希望水窖”等希望工程项目。陈统昌说,看到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就像看到当初的自己。

与陈统昌一样,出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凌云县一个贫困农村家庭的席秋兰,在希望工程的帮助下,通过勤奋学习,最终走出大山。学有所成后,她回到家乡,开始帮助和她一样有困难的孩子。十几年间,席秋兰共帮扶3户贫困户脱贫,帮助特殊人群家庭5户,帮扶困难学子8名,公益捐款50多次,个人累计捐款金额两万多元,组织社会筹款超15万元。

每当被人问起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时,席秋兰都很感慨:“我是在报答恩情!”

由于家境贫困,大连市瓦房店市王店村的王官升从小就是在各级政府和左邻右舍的帮助中长大的。他第一次接触到希望工程是在1999年“六一”儿童节前。当时大连市青基会去王店小学,给贫困学生送助学金,王官升就是受资助的学生之一。11岁的他趴在窗台上哭了,下决心长大后也要帮助别人。

从那时起,不管是进城打工,还是自主创业,他始终把帮助别人、投身公益作为人生理念。从事志愿服务13年,王官升和妻子已累计捐款40多万元,带领团队帮助重疾患儿、贫困学生500多人,困难家庭270多户……

来自湖北的方荣毕业于罗田县希望小学,又回到这里做了一名教师。很多人问方荣为什么要回这里,她都会回答:“心之所向。”

在希望工程的受助者中,这样的故事经常发生。他们接受到了来自社会的温暖,又将这份温暖扩散给更多人。

激励一生 回报家国

在希望工程的历史上,“胡善辉”这个名字远没有“大鼻涕”响亮。

32年前,胡善辉还是河南省新县八里畈镇王里河村的小学生。当时,摄影师解海龙将他在教室里流着鼻涕、大声读书的样子拍下来。随着照片广泛传播,胡善辉受到全社会关注,不少爱心人士捐款捐物,帮助这个渴望读书的男孩。从此之后,希望工程给胡善辉烙上了深刻的印记,成为激励他一生的精神力量。

初中毕业后,他光荣入伍,投身国防回报社会。在部队期间,胡善辉刻苦训练,先后荣立三等功1次、嘉奖4次、优秀士兵7次,成为一名优秀的解放军战士。

2016年,胡善辉转业来到京沪高铁济南西站工作,不久便组建了“善辉善行”服务队,在重点旅客服务专区帮助旅客。“我找到了初心的坐标,也找到了我的使命所在。”胡善辉说。

希望工程对受助学生的影响,绝不仅仅是学业资助,它在无形中也会给人一种力量,让受助学生在日后的生活中,总能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立志回报社会、报效国家。

在广西农村长大的陈宇良博士毕业后,深知没有国家政策、没有社会关怀、没有希望工程的资助,就没有现在的他。他拒绝了很多高薪工作,选择当一名大学教师。

小时候,他的父亲因身体原因不能进行体力劳动,全家只能靠母亲打零工维持生计。2013年,陈宇良获广西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广西青年英才助学金”的资助。

在希望工程的激励下,陈宇良在科研上成绩斐然,不仅在国内外著名刊物及重要学术会议发表了60多篇学术论文,还荣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两项、广西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18年,陈宇良入选广西科技大学首批“3331高层次人才计划”优秀青年学者,破格晋升副教授。

除了传道授业,陈宇良还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接下了柳州市东外环北段工程的浪江大桥合拢段施工这个“硬骨头”工程。在克服了工期短任务重、长期阴雨、现场环境复杂等困难后,浪江大桥顺利合拢通车。

和很多希望工程受助者一样,希望工程对陈宇良的资助是一时的,但他们心里却时刻铭记希望工程的帮助,用这段经历激励自己不懈努力,回报家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宝光 来源:中国青年报